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!中国空间科学再添“国之重器”~
日期:2025-03-21
来源:怀柔科学城
3月21日,中国空间科学领域迎来里程碑时刻——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(子午工程二期)顺利通过国家验收!作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其建成标志着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跃居世界领先地位,为全球空间天气研究贡献出了中国方案。
这个“国之重器”有多强?
与一期相比有哪些提升?
一起去探秘!
“十年磨一剑”实现从构想到现实的跨越
中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经历了从零星观测到综合集同的发展途径。早在1993 年,我国空间物理科学家就提出了子午工程的科学构想,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,如今,这一宏伟蓝图终于从构想变为现实。
▲子午工程利用地基监测日地空间环境
2008年
子午工程一期全面开工建设。历经四年的高效推进,于2012年顺利投入运行,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2018年
国家发改委批复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建议书;次年7月,子午工程二期正式启动建设。
大家可能都会好奇,二期到底有哪些不同呢?
它在一期15个观测台站的基础上,新增了16个台站、58个观测点以及195台套监测设备,并与之协同,沿东经100°、北纬40°形成覆盖全国的两纵两横“井”字形地基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网。
在试运行期间,就展现出了卓越性能,如成功捕捉到2024年5月超级磁暴事件,完整记录了日地空间环境对太阳活动响应的全过程,展现了其对空间天气事件的快速、高精度、全局监测能力。截至目前,利用子午工程二期的监测数据,已发表科技论文96篇,获批专利等48项。
▲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
“更上一层楼”迈向全圈层、多要素、立体探测新时代
领先国际
与一期相比,子午工程二期覆盖范围更广、探测高度更高、监测能力更强,增加了对空间天气的活动源头——太阳的监测,首次实现了对我国上空日地空间环境的全圈层、多要素、立体式探测,构建起从太阳到地球、端对端的完整空间的环境监测网络,将显著提升我国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,为抢占空间科技战略制高点提供强大助力。
据悉,子午工程二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,联合8个部门的15家单位协同攻关,创新性采用“一链、三网、四聚焦”的设计架构,“一链”即太阳-行星际监测链,形成了对太阳-行星际-地球的全天候监测能力;“三网”指对地磁监测网、中高层大气监测网和电离层监测网,开展“全景”监测;“四聚焦”指对地球两极、北方中纬、海南低纬和青藏高原四个空间天气扰动、圈层耦合较为特殊和强烈的地区,开展“显微”探测。
此外,子午工程二期拥有众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“硬核”标志性监测设备,比如以下这两位“大咖”↓
▲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
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
是全球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,实现了连续稳定的太阳射电成像、频谱观测能力,以及日冕射电活动的三维层析。
阵列式大口径激光雷达
是国际首台全季节观测阵列式大口径激光雷达,实现探测高度200-1000公里,其信号灵敏度是国际同类设备的100-200倍。
目前子午工程一期和二期已融合运行。未来,子午工程将吸引全球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,为了解人类生存继陆海空环境之后的“第四环境”做出重大贡献。中国科学家还以子午工程为基础,率先提出并主导实施了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。
附件: